中国印刷史上三巨擘无锡占二 荡口印书馆成新热 |
发布时间: 2014-07-11 14:46 |
7月10日,来自无锡历史文献馆、无锡市历史学会、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和荡口古镇管委会的30多位文史研究者齐聚荡口古镇,为新近开幕的荡口印刷文化“会通馆”出谋献策。作为我国铜版活字印刷业发祥地之一的荡口,印刷文化已成为古镇游的点睛之笔。
荡口人的印书馆成了新热点 早上9点,荡口古镇“会通馆”已接待了两拨游客。据介绍,“会通馆”自4月份古镇开街后,几乎每天一大早就会有人来参观,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更 多。无锡市民刘老伯趴在展柜上看得很认真,他告诉记者,他是和老年大学的同学一起乘708路公交来的。上次来,“会通馆”还没开馆,这次专门过来看看古人 是怎么印书的。江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小李和小王结伴而来,边拍照边记录,计划着要写一篇关于无锡华氏铜版印刷的暑期论文。 “还有不少游客是做了功课,冲着‘印刷之乡’来的。”一位文史研究者介绍,提起荡口古镇,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义庄文化,其实,印刷文化同样是荡口 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关键要素。明代弘治年间,荡口人华燧(1439—1513年),首创铜活字印刷,他认为自己对活字铜版“会而通矣”,故将其印书馆题名 为“会通馆”。此后,华燧之侄华坚的“兰雪堂”,无锡胶山安国的“桂坡馆”,也用铜版活字技术印刷书籍。无锡华氏、安氏采用活字铜版印书是现存最早且具代 表性的金属活字印本。这些印本现在都可以在“会通馆”里看到。 “会通馆”或入选第五批市级文保 无锡市历史学会会长、文史专家汤可可表示,荡口印刷文化自明代名扬天下后,虽有盛衰起伏,但一直传承不息,至今已延续了500多年,现在荡口的 彩色印刷又创造了新辉煌。随着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所在地“会通馆”知名度的提升,本地文史专家们也将对其展开深入研究,荡口的印刷文化必将得到更好地 传承。记者在现场看到,“会通馆”内有“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现代印刷”、“荡口现代印刷”、“彩印精品”五个部分,同时还展示了华燧的生平事 迹。无锡华氏、安氏采用活字铜版印刷的典籍,以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无锡人王选的手书遗嘱等珍贵资料。 文史专家夏刚草介绍,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会通馆”原址就在现在的“会通馆”东侧。为让游客在会通馆内既能了解到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史,又能看到 荡口印刷文化的精华,本地一批文史研究者曾专门前往北京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取经,将其展示的精髓内容复制到了“会通馆”。作为中国印刷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 毕昇、华燧和王选,在“会通馆”内都有详尽的体现,尤其是无锡人华燧和王选的展示部分,更是该馆展示的重中之重。据悉,“会通馆”有望入列第五批市级文保 单位。南昌印刷http://www.ncldys.com |
上一篇:环保旋律当道 造诣绿色印刷企业 下一篇:市文广新局“四大举措”力促全市印刷业做大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