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尚不能取代传统胶片 |
发布时间: 2014-09-10 11:31 |
回顾以往,胶片传版的优势在于胶片的内容不会发生改变。采用胶片传版的工艺,出版社只需提供给印刷企业胶片和签字纸样即可,胶片和纸样是经过确认的。因此,印刷企业只需按照胶片直接印刷即可,不用担心内容问题。
然而,近年来随着激光照排设备的停产,CTP制版和数码印刷技术成为印刷厂技术发展的主流,胶片制版印刷在印刷厂已属于面临淘汰的工艺,因此,出版社不得不直接给印刷厂传递电子文件,主要是PDF格式的文件。 理论上相比传统胶片传版,CTP制版或是数码印刷的生产工艺更高效。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印刷厂一般会将电子文件先出样书,再将样书送交出 版社编辑人员进行确认,确认后才会进行印刷。此流程对于出版社来说等于多校了一遍样书,增加了工作量;对于印刷厂来说,送交签样则浪费了至少1~2天的印 刷时间。可以想象,这样的生产流程对于未来出版社实现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来说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究其原因,是以下三个因素使然。 电子文件管理不规范。例如,排版公司在图书排版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修改,往往将不同校次的文件全部留存,不同校次文件的管理全凭操作人员的记忆,完全没有流程系统的干预。这些问题极易造成排版公司提交给出版社的电子文件和清样不匹配,最终导致印刷环节存在质量风险。 现行的审校流程存在风险。排版公司提交给出版社的一校稿,编辑人员会将修改意见标注在清样上,然后传回排版公司修改。排版公司修改完毕后再重新 打印清样送交编辑人员审校,此时,编辑人员一般只会看要求改动的部分,如果排版人员误改,出现黑改红等问题,编辑人员一旦漏看,最后印刷时是很难发现问题 的。 不同软件处理同一文件的结果可能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排版公司和印刷厂采用的文件出来软件、打样软件很难统一,这就导致了印刷厂处理完毕的文件在内容上难以和出版社提供的清样保持一致,从这点考虑,印刷厂也需要打样书让出版社重新签样 |
上一篇:印刷知识:电池膜不干胶标签印刷注意事项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 机械印刷行业走上O2O模式 |